wbg logo

综合新闻

2025年民族植物学与“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合作学术会议在武汉成功举办

20251017日至20日,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湖北省植物学会和武汉植物学会联合主办,中南民族大学、江汉大学协办的“2025年民族植物学与‘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合作学术会议”在武汉成功召开。本次会议以“民族植物学与‘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合作”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尼泊尔、马达加斯加、缅甸等国家的160余位专家学者、青年学生及行业代表,共同探讨民族植物学在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区域合作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会议设置了“生命与大健康”、“国家战略与资源挖掘”、“科技前沿和经济服务”及“青年论坛”四个分论坛,涵盖民族药资源开发、传统知识保护、功能食品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因组学应用等多个前沿领域。与会代表通过大会报告、分论坛发言、墙报展示等多种形式,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展现了民族植物学在跨学科融合与国际化合作中的广阔前景。

1. 大会会场

在开幕式上,中国植物学会民族植物学分会名誉理事长裴盛基研究员通过视频致辞,理事长杨永平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刘宏涛副主任分别致辞,强调了民族植物学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战略意义与发展机遇。

2. 裴盛基名誉理事长视频致辞

3. 杨永平理事长和刘宏涛副主任致辞


大会报告环节,杨永平、秦路平、李典鹏、龙春林、许建初、胡光万等知名学者作了精彩分享,内容涵盖蔓菁遗传多样性、民族药抗骨质疏松研究、罗汉果功能物质、从远古走向未来的人与植物关系研究、全球山地生物经济框架、肯尼亚民族植物学研究与应用等热点议题。


4. 大会报告


本次会议吸引了众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专家的深度参与,国际化学术交流成为一大亮点。 来自泰国清迈大学的Angkhana Inta教授分享了泰国与印度之间的跨文化民族植物学比较研究;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的Yadav Uprety博士系统综述了尼泊尔民族植物学的发展趋势;泰国Kanchit Thammasiri博士与马来西亚UCSI大学的Chew Yik Ling博士则分别就药用植物保护与植物在健康管理中的新应用发表了见解。此外,来自马达加斯加和缅甸的青年学者们也报告了他们在本土社区传统植物知识挖掘与保护方面的最新工作,充分体现了“一带一路”科技交流的广度与深度。




5. 外国学者报告


青年论坛也是本次会议的亮点之一,有25位青年学者与学生报告了他们最新的研究进展,展示了民族植物学领域新生代的科研活力与创新思维。报告内容广泛涉及缅甸、马达加斯加等“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传统植物知识,并涵盖了三七、乌头、走马胎等特色民族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以及夏尔巴人传统分类系统、云南傣族野生食用植物管理、潮汕祭祀植物、传统茶文化、古树保护与入侵植物生态策略等多个前沿方向,充分展现了青年学者广阔的学术视野与将传统知识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探索精神。

6. 青年论坛报告


会议除了进行了64场学术报告外,还组织了墙报交流、优秀墙报和青年论坛优秀报告评选以及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磨山园区考察等活动,促进了学者间的深入交流。

本次会议为国内外民族植物学研究者提供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也进一步推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植物资源和传统知识的保护与利用以及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合作共享。

会议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圆满落幕。未来,民族植物学(或称“人文植物学”)将继续发挥其桥梁作用,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深度融合,助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东非植物区系与分类学研究组 周泓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