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植物园与青春学子相遇,碰撞出最炽热的科学火花。7月24日,2025年湖北省青少年高校科学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分营在热烈的氛围中闭幕。在为期三天的活动中,来自湖北省6个市的111名高中生通过植物科学课题探究、科学家报告、科学游园等环节,沉浸式体验了植物科学的魅力。他们以探索者的姿态解码植物奥秘,以实践者的精神触摸科研真谛,为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
此次活动的闭营仪式采用项目答辩的形式进行,111个营员分成11支队伍,对植物探究课题进行汇报答辩。华中师范大学崔鸿教授,湖北省科技馆馆长张翼,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生物学研究组副研究员江红生、莲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组副研究员孙恒、微藻生物技术研究组博士后王凯轩组成专家评委团进行现场点评。
汇报答辩现场高潮迭起,11支队伍以严谨的实验数据、创新的研究视角,展现了当代青少年扎实的科学素养与蓬勃的创新活力。在“科学‘品’葡萄”课题中,营员们通过糖度、酸度、硬度等指标量化了阳光玫瑰、夏黑等葡萄品种的风味差异,揭示鲜食葡萄品质的多维密码。“莲红、白花色之谜”课题的营员们学习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在莲幼苗阶段鉴定莲花颜色,了解了该技术为育种效率提升的辅助作用。“莲与睡莲的生物学研究”课题小组通过染色体计数和解剖实验等,理清了两者在遗传、形态方面的显著差异。在“水生植物对水环境的适应性探究”课题中,营员们发现沉水植物通过狭长叶片和发达通气组织适应弱光环境,了解了水生植物的适应性。参与“微藻生命科学探索”课题的营员们则通过光合放氧实验,验证了微藻作为地球“制氧专家”的重要作用。
崔鸿对汇报答辩进行了点评,她表示,营员们通过这次活动,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人文素养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希望营员们保持对科学研究的好奇心,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发现问题,用科学解决问题。
火热的七月,营员们在此激扬青春,拥抱科学,放飞梦想,收获满满。“莲与睡莲同为美丽的水生花卉,但分属不同科属,在形态、生态、应用上各具特色。”荆州市沙市中学队的营员们讲到:“透过莲与睡莲一字之差的表象,我们看到生命演化的智慧。”宜昌市第一中学的营员们发言:“科学课题探究既是对课堂知识的延伸拓展,更是对学科思维的深化提升,是一次非常难得的体验。”襄阳市第一中学的营员们在汇报中表示:“随着科学课题的展开,我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魅力,也明白了科学需要严谨求真的精神。”
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是中国科协和教育部联合主办的青少年科学教育品牌活动,武汉植物园已连续多年开展植物科学营地活动,今年是武汉植物园首次独立承办省级营,也是第十二年承办科学营活动。活动通过特色鲜明的内容设置,激发了青少年对植物科学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不仅打开了认知科学的窗口,更在年轻学子心中播撒下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种子,为国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