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子内仁富含淀粉,在社会发展的漫长岁月中,它既作为史前时代先民们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也曾是人类抗御饥荒的重要食物来源。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在《宣州杂诗》中详细记述了安徽地区无地耕种的贫苦老百姓收集野生栎属植物坚果作为粮食的情形,即“野粮收橡子,山屋点松明。只见树堪种,曾无田可耕。”
栎与栗,傻傻分不清楚
各位看到这里,也许觉得橡子似曾相识。有人可能会将它错认为我们常吃的板栗。板栗其实和橡子有一个共同点,同样作为壳斗科植物家族的果实,它们都被一层硬硬的“外套”包裹——也就是植物学家口中的“壳斗”。通常情况下,板栗是被壳斗完全包裹,一个壳斗内有三粒栗子,且外壳带着尖尖的刺,一般不能徒手剥开。而橡子的外壳会自动脱落。

板栗(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数据库)

马栗(图片来自网络)

欧洲栗(图片来自网络)
还有几种名字中带“栗”的植物,需要我们加以辨别。如在欧洲城市常见的马栗,它们的果实有毒。以及可以食用的欧洲栗,它们的个头比较小,吃起来也没有板栗那般香甜,但可以做成甜品。
总而言之,要学会认识身边的栎,它们远比我们想象的有用得多。同时,我们也要学会辨别身边的栗,千万不要随便捡拾路边的“栗”来吃哦。
参考文献:
1. 张文文.栎属植物的引种历史与优良栎类的选育及推广[J].园林植物.
2. 田海涛.中国栎属作物利用史考[J].农业考古.
3. 地上的栗子不要乱吃,小心一命呜呼.物种日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