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界面反应假说
科学家们提出了界面反应导致吸盘“锚合”和氮-氧吸入形成负压的吸附机理假设。
草酸钙晶体具有重要的机械支持作用,可以增强吸盘在基底上的稳定性。另外,针状晶体可能有利于防止吸盘被实草动物或昆虫咬食。晶体的稳定性非常强,有人发现爬山虎生长的石头在自然界经历了130年的“沧海桑田”后,仍然有晶体沉积在基底表面或吸盘的外围。
爬山虎分泌出的黏液属于一种弱酸性物质,在吸盘与衬底的接触面,会发生缓慢的化学反应,这种反应很难通过肉眼和普通分析方法进行检测。
界面反应的化学产物在分子层面扮演微填充物的角色,它能显著增强吸盘与基底之间的粘附力。
这种界面化学反应导致吸盘在衬底表面“锚合”。此外,随着吸盘的生长和发育,卷须尖端受到持续的接触刺激,分泌物也源源不断地产生,这样有部分空气被包在吸盘里,在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光合作用消耗掉包在吸盘中的氮气。与此同时,某些还原性分泌物发生的氧化反应会消耗掉包在吸盘里的氧气。光合作用和氧化反应几乎会消耗掉包在吸盘里的所有气体,这样导致吸盘里面形成负压,从而加强吸盘与衬底之间的粘附强度。此外,吸附力、分子间力、静电力、毛细力和范德华力的弱相互作用力对粘附也有辅助作用。
2.多级系统增强构筑假说
还有的科学家认为,从整体上看,吸盘具有类似钢筋混凝土的构筑,其中细胞壁纤维好比钢筋,细胞基质和粘液充当水泥,晶体像是石子。
自然环境中,吸盘充满粘液的表皮层脱水固化后,会形成一级防护层;富含晶体的皮层组织,大大增加了皮层的机械强度,为二级防护系统;木质部发达的维管柱为三级防护系统,将在前两级防护系统失效时发挥作用。这种多级的系统增强构筑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吸盘粘附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自然界中,能够维持10年到130年甚至更久。
总之,吸盘的吸附原理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想要揭秘吸盘的微结构和粘附机理,还需要更多深入探索的工作。
自然的力量不仅能创造美,更能创造奇迹。
参考文献:
1、何天贤、杨文伍、邓文礼. 具有超级粘附作用的藤本植物——爬山虎的最新研究结果及研究进展评论. 自然科学进展. 2008,(11):1220-1225
2、何天贤. 爬山虎吸盘的粘附作用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 2012. 博士毕业论文.
3、张莉. 爬山虎吸盘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表征与粘附性能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 2014. 博士毕业论文.
4、杨小军、攀援植物粘附系统的功能化形态与结构. 华南理工大学. 2016. 博士毕业论文.
5、Steinbrecher T, Beuchle G, Melzer B, et al. Structural development and morphology of the attachment system of 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 Int J Plant Sci 2011, 172: 1120-1129.
6、Deng WL. Tendril, adhesive disc and super adhesive effect of climbing plant. Available from Nature Precedings(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