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丽中国和绿色非洲一路同行--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建设
2016.11.14 | 来源:| 【字号: 】【打印】【关闭

    一、中心建设历程 

  中非关系是当今世界多边关系中一支重要力量,中非传统友好关系是中国外交关系中最稳定、最可靠的双边关系之一,继续深化发展中非战略合作关系对于更好服务于我国的国家战略具有重要作用。在院生物局和国际合作局的前瞻布局指导下,武汉植物园组织科研人员有意识的逐步开展对非合作工作。 

  依托王青锋研究员1996年起对乍得、喀麦隆、南非、肯尼亚、尼日尼亚的热带稀树草原、沼泽湿地、荒漠区、高原等生境的药用及各类资源植物、水生植物、珍稀濒危和特有植物进行了十余次野外考察和采集的前期工作基础,武汉植物园的首支赴非科学考察队伍于20091126日至128日首次赴南非和肯尼亚开展野外科学考察。在肯尼亚访问期间,武汉植物园与肯尼亚乔莫·肯尼亚塔农业与技术大学(JKUAT)举行会谈,双方就植物多样性保护、植物资源的野外调查和采集、天然药用植物资源和经济植物开发等方面开展合作研究达成一致并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20105月,江绵恒副院长率团访问肯尼亚,并于531日见证了武汉植物园李绍华主任与肯尼亚乔莫·肯尼亚塔农业科技大学(JKUAT)副校长Esther M. Kahangi 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正式签署了中国-东非植物多样性合作研究协议。

  20108月,李家洋副院长率团访问了乔莫·肯尼亚塔农业与科技大学。进一步推进和落实了武汉植物园与乔莫·肯尼亚塔农业与科技大学于20105月签署的合作协议的执行,探讨了在生命科学和基础科研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的可能。

  20101019-29日,JKUAT常务副校长Imbuga教授应邀率团访问了武汉植物园、植物研究所和上海辰山植物园。合作双方就野外联合考察、东非植物多样性保护人才培训及联合实验室建设等问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并就JKUAT植物园建设、非洲资源植物开发利用等展开了务实讨论。

  2011118-30日,中-肯科学家第一次联合考察成功举行。武汉植物园组织中-15位科研人员对肯尼亚Kakamega热带雨林区、Nakuru地区的稀树草原、维多尼亚湖区植被以及肯尼亚中央区的森林植被进行了联合考察。

  20118月,武汉植物园代表团应邀访问了JKUAT,双方续签了未来五年(2012-2016)的科技合作备忘录,同时还就联合生态站以及JKUAT植物园的建设方案进行了磋商,一致通过了“JKUAT植物园”和“中-肯联合生态研究站”的选址和初步设计方案。 

  201110月,经过反复论证修改,武汉植物园向中国科学院上报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中非科技合作,建立中科院非洲研究中心(非法人)的建议”,建议获得了院领导的高度认可,白春礼院长、江绵恒副院长、李家洋副院长分别对建议做重要批示,高度赞同武汉植物园的前瞻部署,并安排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具体牵头负责,与武汉植物园共同推进该项工作。 

  应武汉植物园邀请,肯尼亚高等教育与科技部卡玛尔部长、JKUAT大学伊姆布加校长分别于201010月和201112月率团访问了中国科学院以及武汉植物园等合作研究机构,白春礼院长在京会见了来访的卡玛尔部长一行。肯尼亚代表团访华期间,就野外联合考察、东非生物多样性保护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及联合实验室建设等问题与我院及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并就植物园建设、非洲资源植物开发利用等诸多内容展开了务实讨论。 

  通过双方有关人员的互访、研讨和磋商,武汉植物园与JKUAT在引种植物园、园艺植物资源圃以及联合生态研究站的建设方面初步达成一致,共同完成了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建设联合研究站和植物园的初步规划和设计。JKUAT董事会通过了40英亩共建植物园的规划用地和水、电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方案。肯尼亚高等教育科技部、肯尼亚财政部经过审核于20123月通过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向中国政府正式提出了援建请求,申请中国政府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援助建设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基础设施暨JKUAT植物园项目。 

  2012329日至43日,应肯尼亚高等教育与科技部的邀请,白春礼院长率团访问肯尼亚。访问肯尼亚期间,白春礼院长与肯尼亚高等教育与科技部Margaret Kamar部长举行了会谈,双方就生物多样性、能源、健康研究等多个领域加强合作达成共识。 

  2012613日,白春礼院长带队访问商务部,与商务部陈德铭部长及相关人员就推动科技援外工作进行了工作会谈。为落实白春礼院长与陈德铭部长关于推动科技援外工作的会谈精神,院国际合作局与商务部援外司先后举行了三次工作磋商,加速推进中非联合研究中心/肯尼亚JKUAT植物园援建项目工作进程。双方就援建项目建设内容和下一步的工作计划达成了一系列共识。

  20121030日,中国科学院“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推进新时期创新跨越”专题研讨会在京举行。武汉植物园主任李绍华做了“中非联合研究中心/肯尼亚JKUAT植物园建设进展”的专题汇报。白春礼院长在会议中强调建立海外研发机构是“走出去”的必要举措。  

  2012121日至25,商务部派出考察组完成了中国政府“援建中-非联合研究中心项目”可行性考察论证。

  2013114日,考察组向商务部汇报了可行性考察结果。商务部将“援助中-非联合研究中心项目”建设列入2013年援外预算。

  2013326日,经过精心准备并论证,在国际合作局和生物局的指导下,武汉植物园提交的“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建设方案”通过了中科院专家组的评议。2013412日,建设方案顺利通过了中科院秘书长办公会审议。201353日,建设方案通过了中科院院长办公会议审议,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正式成立。 

  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由学术委员会指导中心的研究工作。中心以武汉植物园为依托单位,设立管理和协调机构全面负责各项工作。以肯尼亚乔莫•肯尼亚塔农业与科技大学(Jomo Kenytta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Technology, JKUAT)、中国科学院大学、昆明动物研究所、武汉病毒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石家庄)、水生生物研究所等为中心的核心单位,并吸纳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深圳仙湖植物园等单位的对非研究力量,共同开展对非科技合作研究。 

  根据非洲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地域特点,中心以肯尼亚、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等技术需求强烈并与我国有着长期友好关系的国家为合作基点,有重点、分层次的建设了五个分中心,分别为:非洲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分中心、非洲生态与环境研究分中心、非洲资源遥感联合研究分中心、非洲微生物及流行病控制研究分中心以及现代农业研究与示范分中心。 

    20145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率代表团访问非洲,当地时间5日在非盟总部会议中心发表题为《开创中非合作更加美好的未来》的演讲,“我们还将推进在肯尼亚建设‘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荒漠化防治、现代农业示范等非洲国家关心的问题,不断加强中非生态环保领域合作,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美丽中国和绿色非洲一路同行”。“中-非联合研究中心”是“六大工程”中总理唯一提到的建设单元。 

  20151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时指出,要推进“中-非联合研究中心”项目建设,开展保护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合作,深化国际协作。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建设已被列入《约翰内斯堡行动计划(2016-2018)》。 

  二、中心建设进展 

  自中心成立以来,中心工作人员发扬创新进取精神,以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在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1、基础设施建设 

  20135月,中国商务部宣布立项援建“中-非联合研究中心/肯尼亚JKUAT植物园”基础设施,中-非联合研究中心是中国政府在境外援建的第一个大型综合性科教机构。由国家商务部总投资9997万元,在东非地区政治、经济中心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援助建设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实验大楼(4500平米)和JKUAT植物园(243亩),全部工程已于20169月完工。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建成后将由中、肯双方共同管理、维护和运行。基础设施建成后将为中、非双方的科研合作提供更好的工作平台,推动中非科研合作飞速发展。 

  2、科研合作 

  20136月,中心以非洲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重大需求、中-非科学家共同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为牵引,围绕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与环境监测、烈性及流行性传染病防控、自然资源规划和利用、现代高植农业示范及荒漠化防治等领域启动了三十余个合作研究项目。截至目前,已联合出版学术著作5部、合作发表研究论文58篇、获得专利9项。 

  1)非洲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分中心 

  武汉植物园非洲保育平台温室扩大到1000平米,温室保育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非洲植物过夏和过冬成活率明显提高;非洲资源植物南方保育基地(深圳仙湖),面积6000平米,已基本建成。 

  在植物资源利用与药物研发方面,发现十数樟提取物具有显著抑菌效果并已组织快繁成功,非洲仙茅抗癌活性显著,已成功分离到纯化合物15个,非洲苦苏对胃肠道癌症具有显著活性,并已确定其活性部位。在药物研发工作方面,已成功实现“棕耳蜱唾液腺来源的抗血栓多肽作为抗血栓药物的应用”和“采采蝇唾液腺免疫抑制剂多肽作为免疫抑制剂药物的应用”等专利申请。在植物多样性格局方面,研究表明东非高山giant rosette like lobelias起源于8.2 Ma 0.4 Ma之间,晚于东非主要火山的形成。 

  2)非洲地理科学与遥感研究分中心 

  遥感监测信息系统平台建设方面,建立了肯尼亚综合基础信息数据、遥感影像数据、遥感信息提取专题数据库,建设了“肯尼亚资源遥感监测与安全保障系统平台”,成功编撰《肯尼亚国家地理遥感图集》。 

  3)非洲生态与环境研究分中心 

  开展噶尼喀湖流域河流水体营养盐浓度、河流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湖泊重金属含量、湖泊外来营养盐输入途径及土地利用影响和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等方面监测工作,其严格的分层作用导致了水体下层CH4大量积累;经分析,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和大气沉降是肯尼亚东非大裂谷地区湖泊水体重金属的主要来源。 

  4)非洲微生物及流行病控制研究分中心 

  在肯尼亚不同种蝙蝠中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副粘病毒、黄病毒、多瘤病毒、星状病毒等多个科的病毒,所发现的部分蝙蝠病毒与引起人类疾病的病毒具有较近的遗传进化关系。 

  5)现代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分中心 

  应肯尼亚乔莫·肯雅塔农业技术大学的请求,在其校园内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水稻、玉米、甜高粱、小米和葡萄等示范种植区并已于年内开始施工;与肯尼亚马赛马拉大学合作在其校园内建立药用植物资源圃,充分发挥中科院的科研优势结合马赛马拉的传统药用植物资源开展合作布局。在示范区内引入中科院植物所选育的葡萄新品种,创新集成葡萄一年多次结果技术,实现在肯葡萄栽培的突破;针对性地选择育种材料,筛选合适的示范种植和较高推广应用价值的水稻品种;成功筛选适合肯尼亚的快速裸地覆盖且成本低的耐逆草坪草,并建立其草坪建植方法。 

  3、合作平台 

  中心已在东非地区建成合作研究网络体系:依托援建肯尼亚“中-非联合研究中心”项目建立中心常驻非洲总部,在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等国设立区域合作办公室,围绕现有平台与非方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合作平台将立足肯尼亚,覆盖东非,辐射整个非洲大陆。 

  4、培训交流及教育合作 

  201146日至20日,首届“东非生物多样性培训班”在武汉植物园召开,共有来自肯尼亚、马拉维、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赞比亚、卢旺达等非洲国家的22名青年学员来华全程参加了培训班并顺利结业。参训学员高度评价了此次培训,《中国-非洲》杂志专题报道了这次培训在非洲国家引起的积极反响。

  201387-8日,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了主题为“深化中-非科技创新合作”的双边研讨会。来自中国科学院13个科研机构和非方4所大学共62名科研人员进行了合作交流研讨,完成了中、肯双方专家学者的科研“对接”工作,为中国科学院相关科研单位拓展与非洲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奠定了基础。 

  20131012-24日,中心主办了“非洲干旱区农业管理高级培训班及研讨会”,来自肯尼亚、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马拉维、索马里、马里、布基纳法索、多哥等8个国家的大学、研究机构的25位高级研究人员和政府农林和环保部门的官员参加了研讨和培训。此次培训班及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我院中-非合作项目后续工作的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31023-25日,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协助承办了第三届科技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国际研讨会暨培训,来自2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等国际组织的100余名中外代表出席了会议。 

  2013814-22日,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旱地发展中心(DDC)、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承办的“非洲-亚洲干旱适应论坛”在乌鲁木齐召开。来自埃塞俄比亚、加纳、纳米比亚、津巴布韦、毛里塔尼亚、肯尼亚、美国、日本及印度等国家40余位专家参加了论坛。论坛旨在为来访者提供在减轻旱灾风险领域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就区域间减轻旱灾风险的南南合作达成一致目标。 

  2013114-15日在北京举行了“CAS-TWAS 水与环境卓越中心(CAS-TWAS CEWE2013年水与卫生培训班”,来自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印度、老挝、泰国、菲律宾、蒙古、尼日利亚等17个国家共25位学员参加了培训。CAS-TWAS CEWE作为南南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除了技术培训,还将在高端人才培养、技术支援和技术交流等方面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深入合作。 

  在教育合作方面,中心依托武汉植物园及中国科学院大学,于2013年开始招收非洲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心为留学生来华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并遴选优秀硕士留学生转入博士培养。教育合作项目不仅为非洲留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也为中非科研领域的合作培养了主力军,他们将成为中非合作更加美好未来的开创者。 

  截至目前,已主办大型培训班3次、专业技术培训12次,为非方培训专业技术人员160名;招收非洲留学生88名(硕士68名、博士17名、博士后3名)。 

  三、中心建设意义 

  1、战略意义 

  -非联合研究中心建设是实现国家“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是人类共同应对全球变化的现实需求,是我国对非援助和彰显大国形象的重要途径,中心建设将拓展我院国际研究空间,引领对外科技合作新模式。 

  2、建设目标 

  中心定位于与非洲有关国家在生物多样性、资源遥感、生态环境、流行病控制与现代农业等方面互惠合作研究,全面提升非洲相关国家的科技水平,服务于我国“走出去”发展战略以及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的发展目标,并致力于为中国及相关非洲国家培养一支开展长期科技合作和文化交流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 

  中心力争建设成为中-非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中-非专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中国科技成果对外展示和推广的窗口、中国科技援外的示范工程。 

                                                                                (撰稿人:吴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