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横断山脉高山草甸,一季有超百种植物开花、数百种传粉昆虫活跃。这些植物如何共享传粉者实现稳定共存?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植物繁殖生态学团队(以下简称武汉植物园团队)近日解开了这一生态谜题。
团队在香格里拉市选取了一个具有120余种虫媒开花植物的高山草甸群落开展深入研究。研究团队收集了近7000次昆虫访花记录,测量了93种焦点植物和258种传粉昆虫的功能性状,并系统构建了膜翅目和双翅目传粉者网络,以及涵盖所有植物和传粉者的整体网络。
结果发现,植物间间接相互作用无处不在,其出现频率约为“植物-传粉者”直接相互作用的6倍。
植物间“隐形”的“互帮互助”联系增强了网络嵌套性——“受欢迎的”花居然与“不太受欢迎的”花共享访问者——依赖少量传粉者的特化植物,能够与吸引众多传粉者的泛化植物,共享传粉访问者。这样一来,有效减少了竞争,维持了群落的高度多样性。
而植物自身特征是间接相互作用的关键“开关”:蜂类传粉网络中,花冠管长度差异决定能否建立联系,因不同口器长度的蜂类对花型有选择;双翅目昆虫(如蝇类)传粉网络中,开花期长短更重要,因其寿命短、觅食时间有限,更爱访问花期长的植物。一旦建立联系,花的数量就成了“纽带强度”的核心,花多的植物像“枢纽”,能带动周边植物获得传粉机会。
研究还发现,植物和传粉者的数量、形态匹配度、开花时间重叠度等,都能影响间接相互作用,且数量优势比“完美匹配”更关键。这意味着,保护植物和传粉者数量、维持开花时间与植物形态多样性,是守护高山草甸生物多样性的“隐形支架”。
该成果已发表于国际生态学期刊《Journal of Ecology》,为高山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