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水为何蓝盈盈?莲与睡莲怎分清?荷花深处藏着怎样的“基因密码”?7月22日,2025年湖北省青少年高校科学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分营开营,来自襄阳、十堰、宜昌等6个地市的111名高中生及11名带队教师,在盛夏的武汉植物园开启为期三天的科学探索之旅。
草木皆“教材” 园林变课堂
夏日的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光谷园区万物葱茏,处处是生机,步步皆学问。能承载人重量的王莲叶片、诞生于地球早期的微藻、水下悄然进行光合作用的水生植物……营员们跟着老师漫步其间,在东亚最大水生植物专类园触摸奇特植物,在国家猕猴桃种质资源圃观察品种差异,在本草园与珍稀濒危植物区感受生物多样性,俯仰之间尽是鲜活的“课本”。
开营第一课上,武汉植物园猕猴桃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研究组长李大卫研究员,以《一把种子的奇妙旅程:作物的驯化和人类的生活》为题,通过小麦、西瓜、水稻等作物的驯化史,生动阐释人工育种与基因工程如何推动农业变革,让营员们直观感受“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力量。
动手做实验 科学精神探真知
“这种‘葡萄’虽属葡萄科葡萄属,却和常见葡萄大不相同。”葡萄大棚里,武汉植物园园艺作物逆境生物学研究组长辛海平一边采葡萄样品给同学们品尝、一边讲解,营员们听得兴致盎然。“美国人叫它‘马斯卡丁葡萄’,咱们叫‘圆叶葡萄’,它抗霜霉病能力超强,能嫁接却不太好吃。”一番话逗得大家笑声连连。当被问及普通葡萄的染色体基数时,来自随县第二高级中学的男生脱口而出“19对”,老师当即补充:“没错!但这圆叶葡萄有20对染色体呢。”营员坦言,课本上的知识点,在亲手触摸、亲耳聆听中变得过目不忘。
正午时分,营员们带着采集的样本走进公共实验平台大楼。在《莲红、白花色之谜》课题中,他们戴着手套,跟着博士生老师学习用液氮冷冻莲幼苗,通过分子标记法检测不同莲种花瓣颜色的奥秘。实验室里虽人头攒动,却井然有序,大家专注观察每一步操作,琢磨背后的逻辑,在实践中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
“科学思维不止于科研,更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它不是科研工作者的专属,人人都能通过练习掌握。”武汉植物园科普开放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张莉俊表示,让孩子们体验科研流程、锻炼科学思维,无论未来是否投身科研,都能帮助他们以严谨求真的视角看待世界。
传承科学魂 少年追梦向未来
心怀科技梦,追逐青春梦,共筑中国梦,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由中国科协和教育部共同主办,自2012年启动以来,累计组织13万余名高中生和中学带队教师参与,已发展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深受欢迎的青少年科学教育品牌活动。武汉植物园已连续十一年开展植物科学营地活动,为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贡献了重要力量。
2025年湖北省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由湖北省科协、湖北省教育厅共同主办。其中,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分营由湖北省青少年科技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联合承办。今年,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首次独立承办省级营活动。
在三天的探索中,这些少年不仅触摸植物的神奇,更在潜移默化中涵养科学思维,埋下科技报国的种子。正如活动初衷,让科学的种子在青春心田扎根,方能让未来的创新之树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