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g logo

科普快报

【自然课堂】有趣的“水中精灵”

  盛夏时节,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内各类水生植物摇曳生姿,美不胜收,然而水中的环境与陆地不同,这些植物在水中安然无恙,究竟有什么神奇的生存法宝呢?8月1日,武汉植物园自然课堂迎来了8组亲子家庭,在主讲老师张凡和助教老师袁俊青的带领下,一起探秘水生植物的生存秘密。课堂分为室内讲解、室外探究、总结归纳、小游戏几个环节。

  本次课程从问题——“生活中有哪些可以吃的水生植物?这些水生美食的植株到底长啥样”引入。小朋友们踊跃发言,并和家长一起辨别认识了荸荠、茭白、莲子、芡实等水生美食的植株,课堂氛围十分热烈。
  接着张老师引导大家思考“什么是水生植物”、“水中是怎么样的环境”以及“是否所有植物都可以在水中生存”,在老师的讲解过程中,小朋友们对这群生活在少氧环境的精灵们充满了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它们具备的生存本领。随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大家开启了探究水生植物生存奥秘的奇妙之旅。
  在户外,张老师带领小朋友们依次参观了沉水植物区、睡莲展示区和荷花展示区,并对八种目标植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记录。孩子们惊喜的发现有些沉水植物叶子形状很像头发丝,摸起来也非常柔软,而荷花、睡莲叶柄剖面有很多孔洞,水鳖、水葫芦等植物竟然还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气囊,就像人类的“游泳圈”呢!此外,大家还近距离观看了叶子如大圆盆的王莲和玻璃缸中各种沉水植物“吐泡泡”的现象。整个过程大家兴趣盎然,乐在其中。户外探究结束后,小朋友们回到课堂,在袁老师的指导下,还通过显微镜观看了部分水生植物叶片剖面的微观结构。
  接着,针对水生植物的生存秘密,大家进行了讨论、总结与分享,小朋友们踊跃发言。通过总结,大家渐渐对水中精灵的生存本领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原来水中虽然缺乏空气,但水生植物却有着发达的“储气装置”和“通气装置”。
  最后是游戏环节,老师组织小朋友们进行“我是一棵水草”的小游戏,游戏环节充满乐趣,更加激发了小朋友们学习的热情,同时帮助他们迅速对水生植物的各种类型有了清晰的认识。
  整个课程设置寓教于乐,既注重科学性也充满趣味性,得到了小朋友们的喜欢和家长们课后反馈的肯定与好评。在对水生植物适应性的探究中,小朋友们依靠自己的观察,基本了解了水生植物适应水环境的典型特征,整个课程提升了小朋友的独立探究能力、观察记录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
室内讲解
户外探究
分组讨论
交流分享
小游戏
 

 

  

科普开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