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g logo

科普快报

武汉植物园自然课堂:有趣的“水中精灵”

  916日、923日和924日,中科院武汉植物园自然课堂开展了三次主题为有趣的‘水中精灵’的课程,共有45组家庭参与其中。课堂分为室内讲解、室外探究、总结归纳、小游戏和品尝美食几个环节。 

  本次课程从问题——“什么是水生植物,生活中有哪些水生植物?”引入。小朋友们踊跃发言,课堂氛围十分热烈。接着老师引导大家思考“水中是怎么样的环境”,以及“是否所有植物都可以在水中生存”,在老师的讲解过程中,小朋友们对这群生活在少氧环境的精灵们充满了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它们具备的“超能力”。随后小朋友们被分成五人小组,跟随着带队老师在植物园内,开启探究水生植物生存奥秘的奇妙探险。 

  在户外,小朋友们在各组带队老师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了沉水植物区、睡莲展示区和荷花展示区,并对六种目标植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记录。小朋友们惊喜的发现原来荷花、睡莲叶柄剖面有很多孔洞,水鳖叶片背面竟然有心型凸起的气囊,而水葫芦叶柄上竟长着葫芦状的气囊!此外,还近距离观看了王莲。整个过程大家兴趣盎然,乐在其中。 

  户外探究结束后,小朋友们回到课堂,围绕老师之前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小朋友们渐渐对水中精灵的“超能力”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原来水中虽然缺乏空气,但水生植物有着发达的“储气装置”和“通气装置”。 

  接下来是游戏环节,老师组织小朋友们进行“我是一棵水草”的小游戏,游戏环节充满乐趣,更加激发了小朋友们学习的热情,同时帮助他们迅速对水生植物的四种类型有了清晰的认识。 

  然后是美食品尝环节,小朋友们品尝了水生植物相关的美食,比如荸荠、芡实糕等。小朋友们品尝食物的同时,也认识了这些水中美食野外植株的“庐山真面目”。 

  最后,课程在老师提出课后拓展题目——“沙漠中植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中圆满结束。 

  总的来说,这两次课程的教学效果都是十分不错的。整个课程设置寓教于乐,既注重科学性也充满趣味性。在对水生植物适应性的探究中,小朋友们依靠自己的观察,基本了解了水生植物适应水环境的典型特征。整个课程提升了小朋友的独立探究能力、观察记录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孩子们不仅学习到了相关的知识,同时也增强了尊重大自然、敬畏大自然的意识。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23日的雨水还是24日的骄阳,都没能挡住小朋友和家长们对自然课堂的热情。 

室外探究

室外探究

小游戏

认识各种水生美食的植株真面目

  (科普开放部 科普教育组) 

科普开放部